玉雕工艺是我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玉器更具有艺术和欣赏价值,从古代开始,玉雕师们就在玉器制作过程中使用一些巧色巧雕的手法,将不协调的颜色巧妙划分利用,使之保留下来,不但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能使玉器整体看上去更具独特性和生动感。
翡翠玉雕的思想和精髓就是要量料取材,根据每一块翡翠不同颜色、种水、优缺点进行构思,尽量把它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世人。
从雕刻历史来看,巧色雕刻工艺首创于宋朝,在雕刻时注重根据玉石天然的特点和色彩来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巧用色彩。
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刻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现代翡翠玉雕技艺在继承“巧色”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利用玉的原色制作出了各种独特风格的玉雕佳品。
在古代工艺的传承上,当前的雕刻技巧在翡翠玉雕颜色中的运用,除了讲究一巧、二俏,还讲究三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工艺的特点:
巧,即巧色,就是巧妙的运用颜色,让一些看似不协调的色彩通过雕刻技术呈现出相关联的景致,使不协调变得协调;
俏,即俏色,是在巧色的基础上将颜色的特点突出,它的作用在于将原料丰富的色彩保留下来,并充分运用于翡翠雕刻题材中去,通过不同颜色和层次展现出鲜明的主题,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与巧色和俏色相比,分色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技巧,它是在俏色基础上把那些显得有点拖泥带水的不同颜色部分严格地区分开来,对于翡翠雕刻来说这是很难的。
因为翡翠颜色的形成很复杂,这就要求玉雕师不但雕刻技艺精湛,更要熟悉翡翠原料的各方面特性,且勇于尝试。
现在,分色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优秀玉雕作品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